教务处于第九至十二周(2011年4月18日—5月13日)组织开展了学校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对本学期开学以来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本次主要检查常规教学秩序和“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情况、通识选修课情况”专项检查。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期中教学检查的总体情况
这次检查,教务处制订“关于开展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的通知”,各学院按照要求,认真组织,通过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教学管理人员和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深入课堂听课等形式,加强了教学信息反馈,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学校提前一周于第8周(4月12日)专门召开了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动员会,提出本次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的指导性意见,对检查形式、检查内容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学院成立了以学院党政领导为组长、系主任、教研室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细化检查工作内容并明确责任到人,规定了完成期限。
二是部门联动。教务处在动员会上向各学院明确了期中教学检查的内容、步骤和要求,检查过程中组织教师座谈会,听取意见。本次期中教学检查恰逢我校2011年内部质量审核工作,教务处杨丽萍处长参加审查了经济管理学院、文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汤旭红、庄佳芳副处长参加审查了信息工程学院、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商船学院、物流工程学院,赵婉莹科长参加审查了高职(东校区、海华、浦东工商),对各学院教学文件资料情况都进行了检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各学院按照学校总体安排对各学院教学情况进行自查,都能按时将检查计划、总结材料及要点表交至教务处。
三是采用新检查形式。为了更好的摸清楚我校《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况,教务处设计《上海海事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情况调查问卷》,通过学生信息员发至学院,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我校这两门课程教学基本情况及效果,掌握教学第一线资料。此外,教务处召开了专门针对这两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座谈会,教师代表来自外国语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教师代表在会上积极发言,对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风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二、常规教学秩序检查方面总结:
4月26日、29日,教务科分别对新校第一、二、三教学楼等教学场所的课堂秩序、上下课时间等进行了专门的检查,并对晚上任选课上课情况进行调查,总体来说,情况比较好。
各学院对期中教学质量检查都很重视,按照教务处下发的“关于开展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的通知”要求进行了检查,对授课计划执行情况,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课程教学规范执行情况,助教和二级督导工作开展情况,2007级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等进行了自查。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形成了《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两门课程书面意见。各学院对2009至2011两学年学院的通识选修课程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统计分析学院所开设的通识课程的类别及数量,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授课教师、授课次数等,总结学院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经验,并对学校如何更好地开展通识教育提出意见及建议。
总体来说,教学计划规范执行、教学效果比以前好,教学管理、教风及学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院对专业建设、加强学生与教师联系、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基地、用人单位意见反馈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如法学院针对新校区常驻教师少的特点,建立了法学院新校区师生见面制度,要求导师、班子成员、新校任课老师每学期至少安排与学生见面两次,制定并公布了详细的见面时间表,开创了教授接待日。法学院以期中教学质量检查为契机,整理汇集了学校相关教学文件,起草讨论了《教学应急预案》《督导组工作办法》《法学院听课制度》《专家讲座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教学信息档案。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召开用人单位校友的座谈和交流会,交流本届毕业生情况、用人单位对上届我校毕业生进入公司的工作学习情况反馈以及对学校的专业学习、课程安排的意见建议。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已经签订6个实习基地协议,
2个实习基地(工程实践中心)正在筹建中,将建成专业实习、工程实践、学生就业相结合的工程实践基地。
但部分专业师资缺口比较突出、教学和科研的矛盾还是存在尤其在某些学院比较突出。
学风有了一定进步,上课准时,学生出勤率较高。但旷课、迟到、上课吃零食(特别是早上第一大节课)、瞌睡、玩手机和电脑、抄作业、学生活动影响正常教学等现象仍然存在。
学生普遍提到任选课和排课问题,大多数同学认为任选课容量不够,选课不易选上。
三、专项检查总结:《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通识选修课情况
根据学校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的要求,外国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分别对《大学英语》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展开自查并作自查总结;各学院对2009至2011两学年学院的通识选修课程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教师在通识课程授课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并就学校如何更好地开展通识教育提出意见及建议。
外国语学院为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成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上想了很多办法,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前几年也有了一定提高,如:从2008级学生开始,进行自主化英语学习,将自主学习环节纳入到了学生评价体系当中;开展课程建设;定期开展教研室活动,交流教学方法;请国内一流大学知名学者来校做讲座;到国内其他大学调研等。但也存在某些问题:听说写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安排还欠合理;没有实行分级教学,程度优、差的学生都接受相同的教学课程。在此基础上外国语学院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如:进行分层教学,满足各类层次学生的需求;为教师适当减负;建立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稳定教研团队等。
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认为计算机类课程大班上课教学效果不佳,人员不足教学任务重;《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前是72学时,现在是54学时,压缩上机学时,建议调整理论、上机学时比例;均衡安排《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期量;建议c语言和vb采取分级教学模式;希望学校能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率。
各学院对2009至2011两学年学院的通识选修课程教学工作都进行了统计和总结。总体来说,各学院开设通识类选修课的积极性都很高,完成了2009-2011两学年的授课计划,每门课程教师教学文件均齐全,教师无迟到早退现象。但也存在一部分问题,如:通识类教育课的师资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教授、副教授授课的很少,部分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各学院就学校如何更好地开展通识教育提出意见及建议,如: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副教授开设通识类教育课;加强对学生管理;对于有一定学习基础的学生,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老师可以和其他普通课程一样,采用免考勤的方式,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分类管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和专业相结合,改进教学方法等。
此次“教学规范执行情况”“《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通识选修课”专项检查有利于各教学单位了解其自身情况,思考教学工作中的“瓶颈”问题,相信这也必能对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