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有组织科研实施指导意见-全讯备用网

索取号:g010-0104002-2023-0097发布时间:2023-09-27发布部门:科技处

沪海大科〔2023〕273号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积极推进学校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使学校科研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等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主动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临港新片区发展,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发展目标和战略重心。

(二)基本思路

立足“航运、物流、海洋”特色领域,聚焦“智慧、绿色、安全”主攻方向,以特色领域内的最新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进一步整合学校优势科研力量,优化科研管理体系,提升科研治理能效,推动学校科研高质量发展;对照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确立的科研任务,结合学校未来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完善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组织落实,健全机制保障。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学校科研重点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组织落实更加高效,机制保障更加健全;特色领域内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智力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对接临港新片区发展的产教融合路径更加明晰,学校科研工作迈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轨道。

二、重点方向

以支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海事大学”建设为宗旨,对接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学校特色领域,结合学校科研工作实际,凝练并明确有组织科研的重点方向。

(四)理工类

聚焦“航运、物流、海洋”三个特色领域,从智慧、绿色和安全三个规划层面,围绕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明确了12个重点研究方向。

航运领域:智能船舶导航技术(智慧)、船用新能源技术(绿色)、船舶能效与减排技术(绿色)、海事安全保障与风险防控技术(安全)、船舶材料与防腐防污技术(安全)5个重点方向;

物流领域:自动化码头智能管控技术(智慧)、集装箱物流管理智能技术(智慧)、港航供应链大数据与智能技术(智慧)3个重点方向;

海洋领域:离岸能源动力与微电网技术(绿色)、海洋环境感知与无线传感网技术(安全)、海洋网络安全自主侦测技术(安全)、海底电缆综合在线监测技术(安全)4个重点方向。

基于现有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统筹谋划,提前布局,在极地航行、绿色航运、智慧物流领域冲击国家级科研平台。极地航行领域依托“上海深远海洋装备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上海市重型破冰船关键钢材协同创新中心”和“航运技术与控制工程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等;绿色航运领域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特种装备和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能效与排放检测试验室”“上海船舶智能运维与能效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全渗透’深远海离岸能源动力前沿科学研究基地”等;智慧物流领域依托“集装箱供应链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和“上海航运物流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

(五)人文社科类

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高水平智库和海事话语权提升建设,从航运法律、海洋权益、海事语言等领域,明确了10个重点研究方向,分别为:海商法、海洋法与海洋环境保护法;国际海事公约、法规与标准;海上保险立法与实践;航运金融与航运产业经济;港航业供应链管理与规划;航运绿色低碳与韧性;国际海事话语分析与海事语言标准化;马克思主义海洋强国基本理论与实践;港航规划管理、政策研究与大数据应用;自贸区相关政策与制度创新。

聚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临港新片区发展,依托现有智库平台“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海商法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自贸试验区供应链研究)”“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大学研究基地”等,加强智库建设,提升决策咨询能力,更好地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提升。

三、实施保障

(六)强化组织领导

学校统筹规划有组织科研及团队建设,在科研管理、人才引进、人才评价、绩效考核等方面优化管理办法。针对有组织科研的重大事项,建立会商制度,成立由相关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学科及科研团队负责人等组成的专门机构,对重大科研工作予以指导并协调相关资源,保障重大科研任务的顺利实施。

学院(部门)应围绕学校有组织科研总体要求和重点方向,制定学院(部门)有组织科研实施方案,负责科研团队日常管理,制定或完善科研团队管理、考核、激励等办法,

切实保障有组织科研的开展和落实。

(七)优化资源配置

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建立校院两级联动机制,制定并落实人才梯队建设规划,优先考虑有组织科研重点方向及团队建设的人才需求。在办公、实验场地等资源配置方面,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合理配置新增资源,以成果绩效为导向,引导资源向有组织科研重点方向及团队倾斜。

(八)完善考核机制

为提升有组织科研治理能效,学院(部门)应围绕学校团队建设与考核的总体指导意见,结合学院(部门)实际建立并完善团队建设与考核机制,将科研团队产出与绩效分配紧密挂钩,引导科研团队紧盯特色领域内的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开展技术攻关。

(九)加强团队建设

科研团队应注重青年学术人才培养,确保梯队建设合理布局;应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社会和行业资源,切实加强团队建设,促进团队发展壮大;应主动与行业、产业对接,紧密围绕学校特色领域和重点方向,在核心问题和关键技术上,潜心研究、持续攻关、长期积累,力争不断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产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
网站地图